本报讯(记者 路平)日前,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主办,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瑶族交流”研讨会在“世界过山瑶之乡”韶关乳源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瑶族发展”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了瑶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旅游的发展、瑶族善迁徙的文化特质等,并就瑶族地区的传统医药、刺绣、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等具体问题,为瑶族地区发展献计献策。
本次研讨会作为第九届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邀请了来自北京、广西、湖南和广东等地民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越南、泰国、老挝等海外瑶族同胞代表参加。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世界瑶族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寻找联系海上丝绸之路与瑶族迁徙之间的纽带,推动瑶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深层次的大开放、大融合,促进世界瑶族的交流和发展,提升瑶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海内外瑶族同胞共享发展成果。
据了解,瑶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三皇五帝时期九黎部落联盟中的蚩尤。明代之后,部分瑶族陆续从中国广西、云南向越南、老挝迁徙。瑶族长期倚山而居,吃尽一山则他迁的历史。目前,全世界瑶族人口近380万,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中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
研讨会上,专家就“瑶族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如何利用海陆古道与世界瑶族资源,打造乳源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新高地”、“‘一带一路’与乳源‘过山瑶之乡’生态旅游的发展”等方面作了专题学术发言,对乳源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与瑶族世界交流大文章,打造世界过山瑶之乡大品牌,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和建议。有专家认为,瑶族千百年来的不断迁徙与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南亚的部分瑶族开始进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形成瑶族在海外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瑶族由此成为世界跨境民族。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提出,乳源瑶族生存地是联通内外海陆古道的重要通道,应建立以通道为基础的“西京古道”保护遗址,并申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立世界瑶族博览园,进一步擦亮“世界过山瑶之乡”品牌,做好衔接“一带一路”的大文章。
本次研究会共收到论文15篇,其中关于瑶族迁移分布的论文3篇,关于瑶族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发展的论文5篇,关于瑶族生存和语言的论文2篇,关于瑶族旅游的论文5篇。通过寻找联系海上丝绸之路与瑶族迁徙之间的纽带,推动瑶族文化在全球性、深层次的大开放、大融合,促进世界瑶族的交流和发展,提升瑶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海内外瑶族同胞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