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据了解,我省新修订了《广东省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各地级以上市地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粤桂琼三省(区)联合地震应急演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跨区域地震救援拉动实战演练、全国地震应急现场通讯演练、中日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骨干培训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技术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科学、高效、有序应对河源二次4.8级等二十多次地震事件,加强了宣传引导,稳定了社会。
同时,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的安检和巡查工作制度,定期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建立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目前我省拥有2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上万人,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152个,可容纳超过1500多万人。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了考核评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数字地震数据实时自动处理系统”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地震台站直流电源”专利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地震数据实时自动处理软件广泛应用在国家台网和各省台网以及多个援外台网,地震预警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构)筑物结构地震安全监测与诊断报警系统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具有很强的服务效能和减灾实效,产业化前景看好;震害预测和震灾预评估达到了单体化和网格化水平,大众化、专业化、精细化、准实时的服务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服务系统研发工作初步完成并逐步面向社会提供更有效的便捷服务。地震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升
目前,全省共建有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7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6个,省地震科普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12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省直机关工委定为广东省12个省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之一。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南粤防震减灾”等新媒体广泛传播防震减灾文化,3个官方微博和微信粉丝数量达14万多。利用12322平台发布地震信息年均6万多条,门户网站年均访问量达250万次。
此外,初步建成集监测、应急、服务三位一体的广东省地震安全创新服务平台。平台搭载各种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相关数据信息查询和信息服务,广泛服务于民生民安、工程抗震、农居地震安全、城市抗震防震、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领域,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