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林天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创新先锋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麦博2023-09-08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风采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他,从医25年,深耕泌尿系肿瘤领域的一线临床与科研工作,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并推广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改变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推动我国膀胱癌五年生存率提高了10%;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突出贡献工作者、喀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好医生、广东好医生。他,就是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及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


林天歆开展教学查房


爱家爱患者 不忘初心终生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1973年,林天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潮汕家庭里。18岁时,在高三班主任的建议下,秉承着“潮汕人都说,家里有位医生,全家人健康都有保障”的想法,成绩优异的林天歆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后,他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开启从医生涯。三年后,因为工作能力突出,他被派往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进行为期三年的访问学者深造,2004年回国。为了继续提升自己,深知学海无涯的他次年又攻读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博士学位。时至今日,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对病人的认真负责和为解病忧不懈努力的创新,他已从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及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如他188厘米的身高,他的医技医术和科研成果更让人瞩目。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和复发率“双高”特点,其诊疗过程中有四大难题亟待解决——早诊率低、分期欠准确、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林天歆围绕膀胱癌诊疗困境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率先建立膀胱癌精准诊疗体系并推广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尿液无创精准诊断、术前转移风险预测、膀胱癌术式创新、膀胱癌治疗新靶点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造福广大患者健康。


林天歆团队开展实验


创新无止境 攻坚克难不断标注人生新高度


“我希望研发出一个智能马桶,让大家只需定期上个厕所小解,十分钟后就能诊断出是否患了膀胱癌或者结直肠癌。”林天歆告诉记者,膀胱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早诊率仅为32%,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因检查有创,过程痛苦,患者依从性低。所以,他首创无痛诊断术,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只需取50毫升尿液便能检测膀胱癌,极大减少了患者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的痛苦,而且使早期膀胱癌诊出率从32.7%提高到79.2%,极大地促进膀胱癌的早诊早筛。该项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实现成果转化,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和体检机构应用,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膀胱癌主要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发生淋巴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25%, 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3%,术前准确预测膀胱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转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至关重要。”林天歆表示,之前的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主要依靠CT/MRI 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仅为50%,有大量患者被漏诊误诊。所以他提出淋巴转移影像学诊断新标准,国际上首次创立淋巴转移影像-基因-临床复合诊断系统,使术前淋巴分期的准确性从原来的50%提高到92.6%,可对膀胱癌患者精准分类,指导术中淋巴清扫范围。该研究为膀胱癌的术前精准分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得到了国内外泌尿学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并被纳入中国膀胱癌诊疗指南。


此外,传统的膀胱癌开放手术创伤大,切口长达15厘米,很多患者术后保住了性命,却保不住性功能,性功能保存率仅10%,且术后排尿不可控,生活质量差。林天歆从手术方式入手,经过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回肠新膀胱术式,创伤小,50%患者可保留性功能,新构建的膀胱6个月即实现控尿,大大减少了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担心,真正做到以患者需求为本。


跨学科融合 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林天歆不仅医术高明,而且精通人工智能技术。团队联合广东本土企业首创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更加精准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重建,使76%患者可保留性功能,术后1-3个月即可控尿。


为解决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操作膀胱镜容易漏诊扁平病灶或者微小病灶的难题,他还开发了基于膀胱镜的膀胱癌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在内外部验证中准确性均超过97%,甚至高于资深医师,而且用时更短。它能在手术中实时肿瘤示踪,辅助医生精准定位肿瘤,避免漏诊漏切,已在国内20余家医院应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林天歆率领团队研发出基于胸部CT和X线的人工智能新冠快速筛查系统,实现20秒内识别新冠肺炎,准确率达95%以上,显著减少了新冠肺炎的漏诊率,帮助患者获得最及时的救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并列入广东省科技抗疫三大成果之一,还被推荐给联合国作为适宜推广技术,在全球10多个国家应用,为全世界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行正道致远 援疆助力脱贫攻坚


在同事眼里,林天歆是个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廉洁朴素、恪守医师精神的好领导。2019年,他作为中组部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万里赴疆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守护着南疆群众的健康,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实现“疑难危重症不出喀什”的愿景,并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推行“师带徒”,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科研团队。他还牵头撰写《基层全科医师手册》,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传授新理念、推广新技术,用科技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我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尽管全年无休,但每天都十分充实。”作为副院长,他分管医院的院区建设和庞杂的后勤领域工作;作为中山大学医管处处长,他负责协调10家附属医院的医疗工作形成合力高效开展;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每届教授近十名硕、博士生。他经常和学生、同事们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尽可能多地学习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不断增进自己的才干,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做一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好医生。”


人物简介



林天歆,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兼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肿瘤学组组长。擅长泌尿系肿瘤微创诊治,尤其在膀胱癌、前列腺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有较高造诣,在表观遗传调控膀胱癌、前列腺癌进展、转移机制等研究领域成果突出。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和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曾获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2005年起承担各类科研基金28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麦博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陀艳
审核 |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