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综合排名升至 全国高新区前25位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2-03-07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松山湖融媒体中心)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的通知》,2021年全国共有157个高新区参与评价排名,松山湖高新区综合评价总体排名第25位,比2020年度上升了5位。根据评价结果,松山湖高新区在企业开放创新、科技企业国际竞争、企业研发投入、节能降耗等方面表现突出,且有两项指标位列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既体现了松山湖久久为功的努力,也彰显了这片创新热土的勃勃生机。


 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进入攻坚之年,支撑国际一流科学城建设的“四梁八柱”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体系加速完善,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的赋能支撑,松山湖正加速成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年度综合评价上升5位,两项指标排名第一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断传来好消息。2月23日,“多孔介质燃烧及热工装备”技术成果推介现场会在广东韶关举行,实验室与中金岭南、韶钢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多孔介质燃烧技术被列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获全国推广……


在松山湖,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也是本次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成功“进位”的重要原因。


本次综合评价中,火炬中心根据科技部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和 2020年高新区发展情况为基础,对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不包括湖北省的12个国家高新区)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共包含“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及“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五个一级指标,松山湖高新区分别位于第21名、第56名、第14名、第19名及第25名。综合评价总体排名第25名,比2020年度上升了5位。


从细分领域上看,指标体系共包含了46个二级指标,松山湖揽获了两项“单打冠军”。


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松山湖早已形成以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并于2020年被授予“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因此,在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方面,松山湖营业收入中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营收合计占比90.3%,远超全国高新区平均值(26.8%)的3倍,排名第1位。


此外,在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方面,松山湖关于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47%,接近于全国高新区平均值(0.65%)的10倍,排名第1位;营业收入中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比14.2%,远超过全国高新区平均值(5.7%)的2倍,排名第4位。

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方面,松山湖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排名第8、9位;当年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内新增在孵企业数为347家,排名第14位。


在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方面,松山湖的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排名第3位;在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方面,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4.42万元,高于全国高新区平均值(3.36万元)超万元,排名第11位。


松山湖创造闪耀冬奥赛场,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


在刚刚圆满落幕的北京冬奥会上,雪车作为速度最快且观赏性极高的项目之一,“圈粉”了不少观众。


少为人知的是,国家队在冬奥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头盔,正是一款“松山湖造”。其中,东莞理工学院雪车头盔研发团队参与研发,广东科恒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东莞理工学院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综合3D扫描、设计、打印技术,采集运动员的数据,可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冬奥会上,采用碳纤维外壳及3D打印技术制作的雪车头盔,重量仅约1.1千克,比之前国家队使用的传统头盔减少了500克。


此外,该雪车头盔内衬由科恒科技提供设计验证。该企业于去年进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现已成为国内体量领先的3D打印服务商。


冬奥会雪车头盔的“出圈”,同样是松山湖跑出了创新“加速度”的生动样本。在这里,从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企业培育,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逐步成型,实力深化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回望来时路,2001年东莞在松山湖布局一步“先手棋”,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转换新旧动能。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早已硕果累累,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加快布局,南方光源测试研究平台基本完工,一个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松山湖畔初现雏形,全面点燃大湾区的源头创新的火种。


在技术创新上,松山湖企业也迸发出“不甘人后”的魄力。


不久前,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管理信息平台公布最新的“领跑者”榜单(2021),来自松山湖的广东亨通光电科技、华为终端、漫步者科技、中集集团、唛铂纳米科技的5家企业携7件产品上榜,高端技术水平可见一斑。


最新数据显示,松山湖R&D投入强度高达15.28%,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6.93%;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达217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升至509家。


完善配套及政策体系,打造人与城市共生共荣“样本”


乘势而上,大道惟新。


2022年,东莞正式迈上GDP过万亿、城市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新起点,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也进入攻坚之年。

在不久前召开的松山湖举办2021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全面描绘了今年松山湖改革创新再出发的“路线图”。


刘炜指出,2022年,松山湖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牢牢扭住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的总纲领、总目标,凝心聚力推进各项工作。其中提出,要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国际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构筑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新城、以更大力度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等。


翻开“施工图”,松山湖正根据城市功能,规划打造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及南部科技服务中心。其中,核心创新区一期土地整备工作加快推进,力争完成约4000亩土地收储,为科学城建设提供空间保障。


此时,除了大装置、大平台接连布局,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已动工建设,预计2023年完成教学区建设并投入使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在加快推进建设,预计2023年7月建成完工。此外,还有粤港澳交流平台、松山湖科学公园、悦榕庄酒店等项目,未来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优质的休闲、交流公共空间。


对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而言,高水平城市配套是刚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是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2021年,松山湖新印发了7份科技政策,建立健全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截至2021年底,共拨付科技政策扶持资金9000多万元。


同时,2021年还启动了总规模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目前已立项9个,完成对妙智科技、大为工业、链芯半导体和小豚智能等4个项目的投资拨款,累计投资金额达2000万元。


据介绍,今年,松山湖将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扎实推进高企培育。同时,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抓手,高规格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高水准组织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等,为更多海内外人才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