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朱振中:投身农技事业,甘当农民“保姆”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1-07-25

★建党100周年•党员科技工作者风采


作为河源市(亦称“槎城”)东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朱振中从事农业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传授技术,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他是一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技推广实践者,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河源市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关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河源朱振中03.JPG


坚定信念,扎根槎城基层三十余载

 

东源县农科所位于该县灯塔镇偏僻的一个“山旮旯”,工作辛苦、交通和生活十分不便,距离县城40多公里,但距离当地的农户不远,在朱振中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在基层”,在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更有优势。朱振中自1987年农校毕业分配至县农科所工作以来,到现在三十四年过去了,该所调走或提拔了一拨又一拨人,但他还是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凭着一份投身农技事业的坚定信念,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躬耕全县田间地头,潜心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


河源朱振中02.jpg

 

三十多年来,朱振中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东源县农业科技的研发,示范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给当地农民。朱振中认为:农业的创新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一直以来,他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省级花生、杂交稻、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的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工作,平均每年试验品种达50多个。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工作要求严谨、工作量大,朱振中全程参与了试验田的规划设计、管理指导、田间调查和考种评价等工作。只要是区试的关键环节或是田间调查,朱振中都亲临现场,每次都钻进田间仔细做好观测和调查登记工作,一身汗、一身污泥便是他日常结束工作后的写照。区试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毫无怨言,每年的区试工作得到省农业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为全省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些经过区试并审定、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农作物品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后,在全县得以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亩均增收220元,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良种良法和农业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

 

脱贫攻坚,发挥科技特派员“保姆”作用

 

紫金县瓦溪镇茶岗村是广东省定贫困村,位于紫金县边远的地区,枇杷种植是村民一直以来的习惯。以往,许多村民家门口都栽植了枇杷,但这种土枇杷不仅产量低,口味也一般,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朱振中作为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从2016年对接该村后,与河源市农业农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通过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利用茶岗村丰富的山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村民的种植习惯,认为可以把枇杷产业的文章进一步做好,作为村里的扶贫主导产业。

 

于是,朱振中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多次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调研、勘察,开展科学分析、研判,拟引进东源农科所种植成功、产量高、品质优、经济效益好,并获得广东省成果鉴定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枇杷优良品种白玉进行种植和采用相关技术栽培管理。

 

一开始贫困户存在顾虑和疑惑,朱振中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并组织贫困户到东源农科所“白玉”枇杷基地考察。经过考察看到果满枝头及品尝后,大家一致认为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解除了顾虑,个个信心满满。从建园规划、种植、施肥、修剪、防控病虫等技术管理工作,朱振中通过积极的实地指导、培训传授,全方位进行了“保姆”式指导服务。基地2020年出产的白玉枇杷不论是外观、口感、甜度、产量和效益都远远超出了预期,上市后供不应求。目前,茶岗村枇杷种植基地的面积达200亩,带动农户种植近100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833元。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72人,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茶岗村也从省定贫困村出列,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实在在带动了当地贫困户、村民增收致富。


河源朱振中07.JPG

 

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做农技服务,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科研新动态,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不断前行。参加工作以来,朱振中在做好农技服务工作的同时做科研,每年都主持或参与实施省市县各类农业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全部经上级部门组织专家验收通过。其中“两系超级稻深两优870的高产栽培与推广应用”、“蓝莓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高产、大果花生新品种‘粤油7号’的示范推广”、 “枇杷优良品种‘白玉’引进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推广”、 “甜玉米新品种‘粤甜25号’示范与推广”、“东源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防控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等一批项目,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东源县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想做好农业科技项目就要做好农业科技培训,田间地头是最好的课堂。长期以来,朱振中不仅积极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第一线,为农民送去良种、良法,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同时配合市、县农业、科技、人社部门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观摩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参与农技培训和观摩活动的农民达600多人次,派发技术资料700多份。此外,还利用身在基层之机,积极下到田间地头,充分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农业科技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朋友,现场解答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户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迅速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河源朱振中05.JPG

 

工作之余,朱振中除了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善于把自己掌握的业务技术知识进行总结积累,不断夯实和提升农业科技的服务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东源县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将继续以务实重干、勇于开拓的精神,砥砺前行,在农技推广一线再创佳绩,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个人简介

 

河源朱振中01.png


朱振中,男,汉族,196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河源市东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工作期间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先进个人;1997年7月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农村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2006年10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称号;2017年5月在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被河源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河源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11月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十佳最美农技员”称号;2019年12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7月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最美农技员”提名等荣誉称号。工作期间共取得16项科技成果,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县科技进步奖4项,省成果鉴定3项;获河源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家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撰写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个,编写培训教材5个。

 

本报记者 刘肖勇 实习生 黎蔚思

文图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