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蒲公英,清热解毒,不伤脾胃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本报记者 麦博 通讯员 查冠琳2021-05-10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属于菊科植物,入药部分是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洗净杂质。挑选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或是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新鲜的蒲公英不仅可以入药外用或者内服,还能作为野菜佳肴出现在老百姓们的餐桌上。


蒲公英的功效


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医师黄穗平介绍道,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


  1. 清热解毒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在内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炽盛导致的肠痈腹痛、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疾病。《本草新编》记载:“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蒲公英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可以清热解毒的同时,不会苦寒太过而损伤脾胃。因此《本草新编》盛赞“至贱而有大功”,适用于脾虚湿浊化热的患者。


日常出现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头面部如火燎,口干口臭等“上火”症状,但又同时存在胃口欠佳、大便不成型、疲倦乏力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时,使用蒲公英可以起到清热不伤正的作用。


2.消肿散结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素有“疮家之最”的美称,它能消肿散结,与清热解毒相辅相成,可用于治疗热毒气血凝滞出现的的痈肿疔疮、核肿,凡疮口红肿热痛,都可以使用。


《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女性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尤其适宜用于治疗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乳痈要药,同时还有通乳的作用。


不管是鲜品捣碎外敷或者干品浓煎内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与金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共同组成具有非常经典的,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作用的方剂——五味消毒饮。


3.利湿通淋


蒲公英还有着尿床草之美誉,也就是说,蒲公英有着很好的利尿功能,它能清利肝胆湿热,同时也能利尿通淋,常用治疗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另外,因蒲公英入肝经,能治疗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


4.和胃止痛


《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外科证治全生集》“蒲公英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以上认为蒲公英烧枯后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脘部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非常明显的抑菌作用。同时,蒲公英多糖等提取物可以减轻胃中的炎性反应,对幽门螺杆菌产生抑菌作用,从而能保护胃黏膜。另外,蒲公英中的黄酮类、多糖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5.乌发生发,强壮筋骨


《本草纲目》:“乌须发,壮筋骨。”《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本草纲目》以及《本草述》中都认为蒲公英入肝肾而清冲任中的血热,从而凉血、安阴分,从而治疗血热导致的脱发,阴分有热、筋骨失养所导致的筋骨萎软,活动不利。


蒲公英药食俱佳 


蒲公英除了入药,还可以食用。蒲公英无论是生吃、炒食、入汤还是凉拌,风味独特。蒲公英的嫩叶炒食极其鲜美,入口微苦而回味无穷,捣碎作色拉也非常可口;将花蕾用醋渍后食用起来更是别有风味。若生吃可将蒲公英嫩茎和叶洗净、沥干,蘸酱吃,味略苦、鲜美、清香、爽口;若凉拌可将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烫1分钟,捞出后用冷水冲一下,再佐以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也可根据个人的口味拌成风味各异的小菜;若做陷可将蒲公英嫩茎和叶洗净、开水烫过后,再剁碎、加调料做成馅(也可加肉),用作饺子或包子的馅。

 

食疗方推荐:蒲公英金银花茶


稿一.jpg


材料:蒲公英5克、金银花5克(1人份)。


做法:温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又能利湿通淋,使热邪从下焦而出。金银花甘寒,疏风清热解毒。两药合用,使热毒上下分消,共奏疏风清热解毒之功。


适合人群:热毒上攻初起者,常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口干口苦或头面部疔疮,红肿热痛,见有脓疱。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者。


使用注意:


  1. 蒲公英煎服剂量一般为10-15克起。外用鲜品需加量,捣烂后湿敷患处;或煎汤熏洗患处。


2.蒲公英性寒,喝后热毒已解即可停用,不宜久服。


3.阳虚外寒、脾胃虚弱体内无实火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