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中,创新看广东。2015年,广东科技在创新中奋进。《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等相继出台,破解创新驱动发展障碍;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引领珠三角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六度世界称雄更表明了广东原始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在过去的2015年,广东大胆突破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和障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激发创造活力,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二。
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2015年2月27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会议提出,全省动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会上同时拿出实际行动,重点推出2015年1号文———《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粤府1号文”)。
“粤府1号文”共有12条政策,从创新券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和财政补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人才安居等方面提出了多个在国内首次探索实施的重大创新政策,充分体现了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该文是我省关于促进科技创新迄今最具普惠性、引导性的文件,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解决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重大核心问题。
粤府1号文是一套全省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包”,既包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引导性政策,又包括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政策。同时,我省还同步推出了若干配套细则,形成“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副省长陈云贤表示,粤府1号文瞄准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硬骨头”、“拦路虎”,敢于突破现有的政策壁垒,提出了多项改革创新措施,其中有一些改革措施在全国各省市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比如,允许科技企业孵化器房屋分割转让、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最大程度体现了广东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信和创新精神。
出台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状,一直广受诟病。2015年,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创新政策,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施方案》提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技术入股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科技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均应同等对待……
该方案的推出,从政策层面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如教授技术入股有利于推进成果转化,但是否会触碰相关红线等,让科研人员放心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一是最大限度释放科技成果处置分配权,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收益回报的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政策激励;二是严格把握政策底线,分两个层面规定厅级及以上、处级及以下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事宜,担任处级以下(含处级)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担任厅级以上(含厅级)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报联席会议审批;三是与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文件紧密衔接,特别在关于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激励、相关岗位管理评价、科研人员流动等重要内容上,充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
《实施方案》的出台,有利于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形成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集散地,提升广东经济发展的后劲。
新广东省科学院正式成立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重新组建广东省科学院。2015年6月28日,新广东省科学院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
据介绍,重新组建广东省科学院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新的广东省科学院优化设置18个骨干院所,是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和骨干力量,必将对我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加快实现中高端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广东省科学院立足新起点,明确目标定位,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枢纽型高端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发展生机与活力;加强产业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建设创新型广东作出应有贡献。我省将全面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开创协同创新新局面,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
2015年10月底,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称珠三角国家示范区)。据介绍,这是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1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会议。
目前已经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北京中关村、湖北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我省深圳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珠三角国家示范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省委、省政府将这个示范区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打造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领珠三角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探索新模式。它要以广州等8家国家高新区为核心,重点在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产业转型升级方式、一体化协同创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示范;通过机制创新、网络构建、全球链接、资源整合,实现珠三角创新环境开放、创新主体开放、创新要素开放、创新应用开放,努力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对外开放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六度称雄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2015年11月16日在美国公布,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第六度称雄。
据国际TOP500组织当天发布的榜单,第一名“天河二号”的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33.86千万亿次,第二名美国“泰坦”的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第三名至第五名依次为美国“红杉”、日本“京”和美国“米拉”超级计算机。
其中,“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国防科大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和“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具有高性能、低能耗、应用广、易使用、性价比高等特点,其综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逐步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天气预报、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等多个领域中“大显身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
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二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显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稳居全国第二,这是广东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近几年来,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创新为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广东加快形成。至2014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76%提高至2.37%;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0%,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2015预计达71%;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全省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从2010年的1.3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55万亿元;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达111878项和13332项,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 %;全省从事研发人员达65万人年,是2010年的1.9倍,规模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68亿元,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3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