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0-12-16

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在南沙举行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莫文艺 刘肖勇 通讯员 王月 余丽颖)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在南沙举行。一批院士专家、国内海洋领域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550余人汇聚一堂,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海洋实验室主任张偲主持。秦大河、苏纪兰、丁德文、潘德炉、陈十一、吴立新、宋君强、陈大可、杨经绥、魏辅文、蒋兴伟、孙金声等院士、以及联合国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刘健,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南沙区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出席论坛开幕式。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广州南沙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携手中国科学院,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打造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南沙科学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广州海洋实验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设进展,目前汇聚了包括16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正在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


论坛现场。.jpg

 

19位院士齐聚探讨海洋科技前景

 

开幕式上,秦大河院士,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南沙区常务副区长谢明致辞。

 

秦大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为更好的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可持续利用海洋,海洋领域科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深入认识海洋资源的自然赋存、形成条件和受控机制,厘清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和演变规律,建立“海—陆—天—空”四基综合观测网络,发展新一代海洋观测与监测技术,为国家海洋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王东表示,目前广州集聚了华南地区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华南乃至全国首屈一指,希望与会的院士专家为广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动广州发展成为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的一个新高地。

 

吴创之表示,广州海洋实验室成立以来,对标国家实验室的要求,在科研团队建设、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改革、平台建设及服务地方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未来,中科院将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和广州海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争取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基础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

 

谢明表示,广州海洋实验室是南沙科学城建设的核心板块之一。当前,南沙科学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一个省实验室(即广州海洋实验室)、两个大科学装置(即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三个重大科创平台(即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创中心、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勇担海洋强国建设使命,重点聚焦海洋科技原始创新,全力打造国家海洋实验室,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开发海洋战略性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本届论坛聚焦“海洋观测、监测与海试验证”这一主题,共邀请秦大河、苏纪兰、丁德文、潘德炉、陈十一、吴立新、宋君强、陈大可、杨经绥、魏辅文、蒋兴伟、孙金声等19位两院院士参会,设有特邀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展板介绍、摘要选集等多种交流研讨模式。活动现场还有水声通信机、遥感卫星、海洋漂流浮标等科技产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看卫星.jpg

 

在南沙推动涉海大科学装置建设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2018年11月14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包括广州海洋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市、南沙区合作共建的广州海洋实验室于2019年1月在南沙揭牌成立,一年多来在科研团队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不少进展。

 

据了解,自2017年12月以来,广东已启动建设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5家,领域分别为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广州海洋实验室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核心科学问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力争实现获批成为南海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目标。

 

据介绍,广州海洋实验室聚焦“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基础研究、发展7大高新技术开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大产业孵化中心,整合国内外海洋领域创新资源,建设全国性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基地。该实验室采取“总部+网络实验室”模式,总部设在广州市南沙区,已启动建设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力量。

 

目前,广州海洋实验室已汇聚包括16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现已引进双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时双聘446人。据悉,该实验室正在南沙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涉海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并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

 

6大领域方向专题研讨

 

本届论坛以“海洋观测、监测与海试验证”为主题,设有特邀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展板介绍、摘要选集等多种交流研讨模式,紧紧围绕海洋能源与资源、海洋地质演变与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环境与全球变化、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探测/观测)技术与海工装备、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等6大领域方向专题研讨。

 

记者在现场看到,特邀报告由秦大河院士、潘德炉院士主持。陈十一院士、宋君强院士、陈大可院士、吴立新院士、刘健首席科学家分别以《海洋环境湍流数值研究进展、工程应用及展望》《构建大气海洋环境大数据的若干问题》《大湾区及南海监测预报系统构想》《透明海洋与深蓝大脑》《全球环境和海洋科学中的一些观察》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海洋能源与资源”专项学术年会由康玉柱院士和陈勇院士共同召集,近20位专家围绕海洋能源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问题,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与开采技术、南海北部陆缘水合物分解与滑坡关系探测、海上风能及波浪能的开发与利用、富稀土沉积物成矿机制等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旨在加快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解决海岛稳定的生态体系建设、有限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机固废的有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问题。

 

“海洋地质演变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学术年会上,美、法双籍Paul Tapponnier院士作特别报告;来自比利时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员现场分享了南海地质研究成果。

 

“海洋环境与全球变化”分会场会议由蒋兴伟院士、杜岩研究员主持。会议聚焦海洋生态环境相关议题,以海洋遥感为切入点,安文韬副研究员率先介绍了《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现状和未来计划》,展示了当前我国在轨海洋卫星的主要情况及主力产品。随后曹文熙、胡泓达、周生启、邵伟增等学者分别对介绍了海洋遥感在浮游生物、海洋风能资源、海洋探测监测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前沿研究与最新应用。会议后半场,王海峰和杨林等学者做了《太平洋中更新转型事件的沉积环境记录》和《水合物降压开采储层温压传递规律——以第一轮垂直井为例》等报告,针对水合物开采等前沿环境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和成果。

 

“海洋生物与生态”分会场会议由张偲院士、丁德文院士、魏辅文院士共同主持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以口头报告与展板宣讲的方式研讨、交流。魏辅文院士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李洁研究员、索安宁研究员、祝振昌副教授、刘珊副研究员、谭烨辉研究员、张庆波副研究员、张扬研究员、刘占锋研究员、孙进教授分别以《关于冷泉区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研究的思考》、《广东省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滨海湿地在海岸防护中的隐藏功能》、《粤港澳大湾区水产品中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大亚湾浮游植物长期(1991-2017)演替趋势及对河流输入的响应》、《吲哚倍半萜类化合物Xiamycins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研究》、《海洋贝类基因组适应性演化》、《地上-地下生物学联系与热带珊瑚岛礁生态恢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海冷泉区关键物种共生关系维系机制》为题作学术报告。

 

“海洋(探测/观测)技术与海工装备”分会场会议由孙金声院士、李硕研究员,以及杨华勇教授主持。滕锦光院士介绍了《复合材料应用与海洋工程创新》,分享了目前水下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创新;李硕研究员介绍了《深远海谱系化水下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分享水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走向;李芳成教授、李彩研究员、黄逸凡研究员、肖文生教授等专家分别就海工装备风险管控与国产化、海水原位快速测量及传感技术、水下装备研制等方向介绍了研究内容与最新成果。

 

“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分会场会议由秦大河院士和潘德炉院士主持。李家彪院士介绍了《海洋地震声学观测计划(深音工程)的前景与挑战》;屈建军研究员、白雁研究员、徐帆江研究员、牟林教授、李敏副研究员、刘文华教授分别做了《广东省沙质海岸风沙危害与防治研究》、《海洋生态遥感巡查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海面风场智能动态监测系统研究进展》、《基于大数据的海洋环境信息保障》、《环境DNA在珠江口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我国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报告。从智慧海岸海岛风沙监测、智慧生态巡查、智慧风场动态监测、智慧在线监测等关键技术和平台构建的突破到粤港澳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的认知及重大的保护和修复决策各抒己见、献言献策。

 

据了解,本届论坛旨在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工程与产业技术交流,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现代海洋产业结构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出谋献策,聚智引力,拓展湾区蓝色经济空间,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施。